探讨羽毛球运动职业化之路(上)
为什么自由球员很难打赢“在编”球员呢?
这要从很多方面来看,首先是硬件方面,自由球员要自负盈亏,自己去联系训练场馆、羽球装备、训练器材、医疗康复、出国参赛、请教练等等方面。年轻有潜力的球员或者像李梓嘉这样比较知名的球员很快就能找到金主,但是年纪大一些的球员或者没有太多名气的球员资金这块就比较紧张了。比如“独行侠”张蓓雯为了出国参赛不得不向球迷众筹费用,还要提前跟莱恩等选手约好住一个房间以省钱。
种种这些花费,既要准备钱更消耗精力,如果没有拿到成绩没有奖金基本就是在纯纯烧钱。这足以劝退大多数想要“单飞”的球员。这里插一个自由球员准备大赛的视频,大家小小感受一下。
硬件虽然难,但是也还能够解决。最致命的是自由球员没有合适的、足够的陪练。此前蔡赟、陈文宏等名宿都也聊过相关话题。竞技体育关键是竞争,除了高强度的对抗及体能训练之外。针对目前世界顶尖高手上做针对性训练是职业选手最关键的作业。为什么在国家队在奥运前都会有一个突击集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针对根据主要对手进行突击训练。国家队的选手不但有高质量、多类型陪练,更可以“见人下菜”。
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国羽从全国海选了一批高体格的运动员去训练基地,目的也就是针对安赛龙、李梓嘉这样的身高臂长的选手。所以“个体户”如果不能准备多套技战术方案,做到临场应变的话,基本就只能是被“正规军”针对到嘶。看看辣子鸡2022年的赛事就很清晰了,碰到“正规军”全程被限制,打的那叫一个难受。
所以现在来看,安赛龙的训练营模式,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目前“龙团”男单大军成绩斐然,已经展现出了自由球员报团取暖的可行性。当然,和各国国家队模式比起来,组织自由人团队的难度很大,毕竟想要保证团队的实力,那么在人数上就不能太少,而把那么多来自全球各地的运动员组织到一个地方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不仅硬件条件需要的费用是不小的开支,这些远动员是否能接受长时间远离家乡和亲人也是一大问题。羽毛球是一项个人运动,这不假,但是想要保证竞争力,绝对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但是对于自由球员来说,打造这样一支团队确实太难。
安赛龙的模式是一种突破,之前安东森也打算打造一个训练营,这样的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训练营体系内容单一化,新的训练元素如何加入?如果避免训练营球员的赛场内耗?费用如何承担等等问题仍然在考验这种抱团取暖的办法。无论对于其他自由球员来说,或者赞助商来说,让球员抱团取暖不失为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
除了国际球员的报团取暖,各国的职业化路径怎么走?如何吸取网球、篮球的职业化经验?下期再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