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点球大战|韩国世界杯最好成绩|SNCB酒店里的世界杯惬意时光|sncbhotel.com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北京2022冬奧會賽事正酣。如果不是因傷退役,這個時候的中國女子速度滑冰運動員李丹應該也在比拼。

李丹的經曆,是很多短道運動員的一個縮影。職業短道速滑這條路充滿了艱辛,每一場比賽,有人晉級,就有人被淘汰。

在用十幾年的青春歲月換來的職業生涯裡,能夠站在奧運會的賽道上對每一位運動員來說,都是一次難忘的經曆。因為他們為自己的熱愛奮鬥過、拼搏過。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李丹

“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很幸運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曾經在冬奧會的賽場上為祖國的榮譽、為自己的夢想拼搏過。那一刻,隻有一個信念:拼盡全力向前沖。”

“拿到奧運會入場券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難以平複,為了這一天,從前的努力一切都值得。站在賽場上,我的想法隻有拼盡全力,為了夢想,更是為了身披國旗代表中國。”

“2018年,我在平昌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團體追逐比賽中獲得第五名。在項目速度滑冰女子集體出發決賽中也獲得第五名。”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距離長春四百多公裡的圖們市是李丹的故鄉。滑冰是這座小城冬季裡最常見的運動。

“在一年級時,通過偶然的一次運動會發現了我的潛力——跑步速度很快,身體素質很高。當時,我的父母果斷決定把我送進體校。可能是延邊人都愛滑冰吧,當時圖們體校隻有滑冰一個項目。”

“冬天訓練我們就在江面上滑,我也很有天賦地穿上冰鞋就可以站起來滑行了。那個時候很小,對滑冰覺得好玩、喜歡,根本不知道對未來有多大影響。一切未知,也一切都好奇,就這樣我的職業生涯開始了。”

盡管年齡小,但李丹對滑冰的喜愛和天賦很快顯示出來。為了獲得更好的資源和環境,父母決定自費将李丹送到長春市業餘體校學習滑冰。然而這條路的開始,并不容易。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我10歲第一次離開家鄉到長春的業餘體校。住宿了一個月,父母反複地來了好幾趟,因為我每次都邊打電話邊哭。為了培養我,最後我媽決定來長春照顧我。白天我上學,我媽就找臨時的工作,晚上陪着我訓練。”

“其實那幾年,我未來能不能走向專業這條路,一切都是未知。訓練上我雖然沒有壓力,但知道父母為了我不容易。為了讓我安心地訓練,整整五年,我媽一直在長春租着房子陪着我。”

“通過兩年的成長,通過一輪一輪的選拔賽,我從業餘隊到滑進二線隊,才有機會走向專業這條路。從那時起,我就将滑冰作為我未來人生追求的目标。”

2009年,李丹入選國家青年隊,成為一名短道速滑職業運動員,每年要參加多場的選拔賽。比賽,訓練,下一輪比賽,從15歲起,李丹就在這樣的循環中磨練自己,收獲着成長。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當哨聲響起時,沒有人不想拿第一。進入國家隊後,訓練更全面,我的成績快速得到提升,尤其參加全運會等一些大賽後,技術水準和排名都處在上升期。但短道速滑的項目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有些意外對運動員來說是無法避免的。”

“短道速滑不僅是人與時間的對抗,更是人與人的對抗。短道速滑不分跑道,每圈隻有111.12米,其中超過一半是彎道,選手進行彎道時自行選擇超越路線,碰撞是這個項目最常見的對抗。”

“短道速滑屬于多人對抗項目,冰刀快速滑行發生碰撞受傷是常事。我的轉折點出現在了2013年。那一年,碰撞先是導緻我的腳踝受傷,鎖骨骨折。剛恢複上冰後,又在接力賽的過程中産生碰撞,導緻小腿前肌骨骨折。”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職業運動員沒有怕過訓練的苦,就是怕受傷,尤其是短道速滑這個項目,被稱為年輕人的戰場。每一場比賽,不僅是自我的挑戰,同時也要接受來自對手的挑戰。這個過程不斷有人晉級,也就有人會被淘汰。

運動員一旦受傷,訓練節奏被打亂,就有可能面臨着掉隊。看着很多因傷最後選擇離開的隊友,李丹明白,擺在自己面前的隻有一條路——那就是突破自己。但怎麼突破呢?

“我休整養傷後,回到冰上,我與短道速滑最好水準已經有了距離。作為運動員,訓練的苦,甚至流血、流淚都不是最難受的。最難受的時候,就是當你拼盡全力後,仍舊沒有你想要的結果。”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那種挫敗感,讓我進入了迷茫期。常常望着自己訓練的冰場,回憶一段段成長經曆、一場場的比賽,在對自己進行分析後,我想到了速滑。從短道速滑到速度滑冰,前期有隊友轉型的例子,但對于我,未來還是未知。因為不想放棄,那就隻有賭一把。”

速度滑冰,簡稱速滑,是一項在400米賽道上較量滑行速度的冰上體育運動。與不分跑道的短道速滑相比,選手要按照規定的賽道進行滑行,2人1組進行比賽,每滑1圈到達換道區時,内道起跑的運動員須換到外道滑跑,而外道運動員則須換到内道。

“運動員大緻分為兩種:一種是能力型,一種是對抗型。我屬于技術全面的能力型選手,通過有效地規避對抗來赢得整場比賽。”

“2016年,我正式轉項速度滑冰。轉項後,短道速滑的經曆成為了我的優勢,同時很幸運,在改項速度滑冰的這一年選上了國家隊。在一年後,我的狀态和成績都有了明顯提升,同年度上升到國家隊的前幾名。”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2018年平昌冬奧會,速度滑冰集體出發首次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李丹為自己拼下了這張入場券。

“我不确定自己有多大的把握,既然有機會,我就想拼盡全力試一試。一輪一輪地打比賽,我的成績就在這個期間有一個飛躍。”

“速度滑冰它更注重細節,完全靠個人的能力和技術。有時候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孤獨的行者,拼命在冰上追逐着自己,與自己賽跑、與時間賽跑。這段時間我提升得很快,有的項目我提高了好幾秒。最後的三個月裡,3000米項目我提高了足足有20秒。”

“在奧運會的選拔賽,我從34名運動員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參加冬奧會那張寶貴的入場券。當時,我是最多項目的參賽者,有四個單項被選進了奧運會。”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可就在進入備戰中,李丹再次遇到了麻煩。

“還是因為受傷。備戰期間,大運動量使我的舊傷複發。當時壓力特别大,因為這個是一個集體項目,不單是個人。怕影響團隊,也怕失去機會,就選擇挺着、忍着。無論多疼,隻要上了冰場,沒有人能看到我正經曆着傷痛的折磨。”

“有好幾次,大運動量訓練完,腳疼得不能走路,冰刀鞋都脫不下來。我就自己一個人在冰上慢慢地滑行,滑到沒人的地方才敢流下眼淚,脫下來。當時就是想,拼了!直到奧運會結束後,去檢查我才知道,我的踝關節已經有兩塊骨頭脫落了。”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因傷退役,無法參加北京冬奧會留下最大遺憾——聽速滑運動員李丹講述逐夢路上的故事 2018年2月21日,平昌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團體追逐賽決賽,由李丹、劉晶和郝佳晨組成的中國隊名列第五。2018年,平昌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女子集體出發決賽,李丹獲得第五名。

2021年夏天,已經在冰上摸爬滾打了17年的李丹因傷選擇退役,目前是長春市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的一名速滑教練員。

“沒能在家門口代表中國隊出征冬奧會,可能是我運動生涯最大的遺憾。”

“但作為運動員能在奧運會的賽場上拼搏過,留下過自己的身影和足迹,能為自己的熱愛拼盡全力,我又是幸運的。現在我又回到了從小訓練的這個冰場。我知道,對于我這将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如今我27歲,從事運動17年,轉業後我仍會拼盡全力,繼續為體育事業做出一番貢獻,走好未來!”

李丹,1994年5月出生,中國女子速度滑冰運動員。2018年2月21日,平昌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團體追逐賽決賽,由李丹、劉晶和郝佳晨組成中國隊名列第五。2018年平昌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女子集體出發決賽,李丹獲得第五名。兩項均為中國冬奧會該項目最好成績!

2019年2月9日,李丹、韓梅、殷琦組成的中國隊以3分04秒075獲得2018-2019賽季國際滑聯速度滑冰單距離世錦賽女子團體追逐賽第五名。2月11日,李丹以1分58秒026獲得女子1500米第22名。3月11日,李丹獲得2018/2019賽季速滑世界杯鹽湖城站女子集體出發第十八名。3月21日,獲2018-2019賽季全國速度滑冰冠軍賽女子3000米季軍。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果味 于昕

編輯:韓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