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点球大战|韩国世界杯最好成绩|SNCB酒店里的世界杯惬意时光|sncbhotel.com



读老报:九十年代甲A失落的记忆,12分钟跑、海埂春训、摘牌大会

老报点评:1996年评选的甲A全明星阵容,几乎就是当时现役的国家队阵容。但老甲A的记忆远不止耳熟能详的球星而已,让球员生不如死的体测、奇葩的转会方式、热血沸腾的经典战役,都是难忘的回忆。

1989年甲A联赛成立,但当时并未职业化,足协给出的时间表是1994年全面实现足球联赛职业化。但在职业化之前,各队体现出差劲的体能状态让足协头痛不已,有些球员连半场都跑不了,这样的体能如何迎接职业化的到来呢。于是在1992年,足协开始实施了一种叫做12分钟跑的体测方式。

12分钟跑很容易理解,在12分钟内跑过3300米算合格。但这个体测不光是个体测而已,更是个上岗证,也就是能过你后面就有球踢,过不了就等补测,补测再不过就失业了。

这个要求公道说并不过分,而且很多大学高中要求12分钟跑到2400米以上,职业球员要是连3300米都到不了,那真别踢了。

但高洪波这样的类型,看起来就不是体能满格的人,这类球员体测吃足了大亏。于是体测中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躺地上不起来了,有的满头是汗如同洗澡,有的干脆跑的喷饭了。

归根结底还是那年代的训练缺乏科学指导和训练强度,如果训练质量和强度上去了,这种测试应该不是问题。

后来又改了yoyo体测,跑圈改了折返跑。但毕竟是模拟足球运动的急停急转和加速冲刺等运动状态,科学性比12分钟跑强了一大截。随着中国足球和现代足球接轨,体测这东西逐渐取消了,现在球员可能技术差些,但体能似乎比以前好一些了。

九十年代各俱乐部还没那么多经费去海外集训,一般会在昆明海埂呆两三个月,训练和储备体能。但球员们是不甘心关在基地里训练的,即便后来一天一个一万米,晚上训练完还是要坐车去城里,深夜才回来。这样看来这体能还真不错呢。

甲A摘牌大会,这个词至少最近几年没人提起过了。比如恒大要买韦世豪,不是你有钱就能买的。首先是上岗给韦世豪挂牌,然后恒大再顺利摘牌,最后完成交易。实际当然没那么简单,因为当时还有一种叫倒摘牌的规矩,就是上一年成绩差的球队优先摘牌。所以恒大如果想买韦世豪,需要先打通所有摘牌顺序在自己之前的球队,求人家不要出手。那时候很多球员都说过:摘我我就退役之类的狠话。

1995年的时候,四川队面临降级,只有后两轮全胜才能保级。当时的全兴队先是惊险逆转青岛,迎来了对八一队的最后生死大战。在生死战之前,出现了深夜排队买票的情景,比赛当天4万人的体育场涌进去6万人。

最后四川全兴如愿以偿战胜了八一队成功保级,球迷疯狂庆祝,有位大哥兴奋的3000块的西服都扔丢了,光着膀子回的家。

另一场比赛更加难以置信了,1997年北京国安队上海申花,本以为是势均力敌的精彩对攻战。但比赛出现了吓人的一幕,上海申花意外崩溃,而且越崩越溃,骨酥肉烂到拾不起来。这场比赛对申花队太残酷了,球员都蒙了,表情都是空洞的,只想着尽快结束九十分钟的时间。最终国安9比1狂胜申花,也成了甲A没法不提的记忆。

老报点评:甲A现在来看有很多精彩画面仍然难以忘记,但那时也不得不承认假球横行、管理不规范、球员没保障、外援水平低,并不是如同回忆那么美好。未来老报将针对老甲A 的黑历史专做一期,敬请期待。

喜欢读老报的朋友请点赞转发评论关注,读老报每日更新怀旧好新闻